津液,血液,全身,才能,慢性病

提問: 體質虛弱的人怎么辦? 問題補充: 我似乎是氣虛加血虛加陰虛,有這樣辯證的嗎? 医师解答: 幾種中醫術語的基本概念氣:“氣的含義很廣,一般指人體的生理功能,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含義:1)由抗除病邪(致病因子)的作用,即指人體的抵抗力。古有“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的說法,即包含有這種意思。2)指人體各器官、組織的生理機能,認為人體生命活力就是靠“氣”進行的,如:“氣”推動“血”才能流(血得氣乃行):“胃”有胃氣,才能消化食物,“脾”有脾氣,才能進行消化吸收;“肺”有肺氣,才能進行呼吸活動;“腎”有腎氣才能使人體進行正常的生長發育、代謝和生殖功能等。“氣”在體內是運行不息的,而且有一定的運行方向和規律,如“胃”氣,“胃”氣向下順,向上為逆;“脾”氣,腎氣向上為順,向下為逆,逆就是“氣”運行失常,就要引起疾病,如:“肺”氣上逆就要引起喘咳,“胃”氣上逆就會引起嘔吐,“脾氣”下陷就會引起脫肛,故喘咳或嘔吐者常用降氣藥,脫肛者常用補氣升提藥。如:“氣運行不暢就會引起氣滯,發生脹悶,疼痛,多為游走性,氣運行不暢往往會導致血行不暢,引起氣滯血瘀,則疼痛轉為固定,持續,如:肝痛,常由于肝氣郁結,或氣滯血瘀之故。氣滯者可選用理氣藥。“氣”虛:指全身或某個臟腑功能的減退,常見于大病之后,慢性病或體質虛弱者,“氣”虛癥表現為面色蒼白或萎黃,全身倦怠,四肢無力,氣短懶言,言語音低,稍動即喘,胃口不好,脈細無力,舌質淡胖等。如兼有某一臟腑的癥狀,則稱某臟虛,如:心氣虛,肺氣虛,脾氣虛等。血:中醫學中的“血”,部分是指血液的意思,但不等同。如:貧血,中醫認為是“氣”“血”兩虛之故,但中醫所指的血虛,則不一定都是貧血。中醫對血的認識:1)“血”有形,來源于飲食,經脾胃消化吸收,講營養物質變化為“血”,同“氣”并行循環于五臟六腑、四肢等全身各部位。2)“心”主血,認為心臟管理血液循環。“脾”統血,“脾”臟統帥學業,使血液循環于血管內,如果“脾”失去統帥的作用,就會使血溢于血管外,“肝”藏“血”指肝有調節血液供應的作用。所以認為“血”的生理功能與“心”、“脾”、“肝”等臟器有關。“血”的生理功能失常,就會有以下病癥:1)血虛:即指“血”不足的意思,常見于貧血時及其他慢性病癥時,主要癥狀表現為面色蒼白或萎黃,指甲口唇蒼白,頭昏,心悸,失眠,或有手足發麻、脈細、舌質色淡等。如:血虛癥并有心虛癥狀時稱心血虛,兼有肝虛癥狀稱肝血虛。2)“血”瘀:血行不暢,常繼發于氣滯,常稱氣滯血瘀,常見于肝脾腫大,腫瘤,月經閉結伴下腹痛,產后惡露不行伴腹痛,稱為血瘀,主要癥狀表現為固定部位的疼痛,或伴有塊物的痛,皮膚粘膜、舌質、指甲發青或有瘀斑,或有毛細血管擴張、蜘蛛痣等。3)出血:出血的原因常由于:(1)熱傷血脈,(或稱為熱則逼血妄行),熱血處于外,如在某些急性傳染病伴出血傾向時,則用情熱涼血止血法。如某些慢性病的虛熱造成的出血,則用滋陽涼血法。(2)氣不攝血,主要由于脾氣虛造成脾不統血,常見有便血,婦女有崩漏及其他出血癥狀,可選擇健脾止血。津液:“津液”是指人體的水液,也包括汗液、唾液和尿液等。中醫對津液的認識:1)津液的來源與血液一樣,由食物轉化而來。2)津液隨氣運行于周身體表,彌散到全身各部,濕潤皮膚肌肉,排泄于皮外為漢,下輸膀胱為尿,總之津液流遍全身,有滋潤內臟、皮膚、肌肉、滑利關節等功能。3)臟腑功能失調,氣化運行失常,就會影響津液的轉化和排泄,形成濕和痰的病癥。4)高熱、持續性發熱,或其他慢性疾病時身體體液消耗過多,都可以造成津液的不足,津液的不足可以引起口干、咽燥、鼻干、皮膚干燥,大便干結、小便量少、舌苔干或光剝,可用養陰潤燥的藥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hua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